读书 | 小狗与大城:都市文明中的跨物种情感史

adminLJG 宠物 4

读书小狗与大城:都市文明中的跨物种情感史

  纵观人类文明的历程,与人类建立了深刻联系的动物种类繁多。但在这些动物中,马、猫和狗因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普遍性和特殊意义而脱颖而出。在这三种动物中,狗在人类情感中的地位尤为复杂——有人对狗情有独钟,有人则对狗避之不及,还有的人对狗抱有复杂的情感。此外,狗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也比其它动物更为多样,如雪橇犬、缉毒犬、搜爆犬、抚慰犬、导盲犬等,它们在人类生活中的价值得到了广泛认可,成为了人类可靠的伙伴。

  当我们回顾历史上人与狗的关系时,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管理的历史,还有基于跨物种情感和价值观的“情感史”。最近出版的《狗狗都市观:犬与人类如何共同打造现代纽约、伦敦和巴黎》一书,就系统地探讨了都市中人与狗的情感关系,描绘了一幅充满多元情感的“大城小狗”的历史画卷。

  《狗狗都市观:犬与人类如何共同打造现代纽约、伦敦和巴黎》,

  [英]克里斯·皮尔逊 著,

读书 | 小狗与大城:都市文明中的跨物种情感史-第1张图片-捷宸网络

  邹赜韬 林青青 译

  ,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年出版

  《狗狗都市观》的叙述焦点放在了19世纪至20世纪30年代,这是世界城市史上充满变革的转型期。在都市中人与狗的关系方面,这一时期也是从农业社会模式向工业(城市)社会模式过渡的关键时期。与今天更多关注“宠物友好”、陪伴心理和消费文化的都市人犬关系建设不同,19世纪至20世纪30年代的都市人犬关系,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让狗适应城市环境,融入现代生活,避免与城市文明发生冲突,甚至影响城市的稳定运行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,现代城市中人与狗的关系重构,需要在两个“情感”建设方面做出努力。

  首先是弭平恐惧。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,狗与人类的关系经历了深刻的变化。在19世纪的欧洲,狂犬病的恐惧笼罩着人们,这种疾病被形象地称为“死亡之吻”。为了减少狂犬病带来的威胁,许多城市采取了登记、佩戴项圈嘴套、捕杀流浪狗等措施,以减轻市民对城市中健康狗的恐惧。虽然这些措施的效果参差不齐,但它们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的恐慌。然而,只有找到有效预防狂犬病的方法,才能真正消除人们对狗的恐惧。1885年,路易斯·巴斯德成功研发了狂犬疫苗,为防治狂犬病带来了希望,也为狗在城市中的地位带来了积极的影响。

读书 | 小狗与大城:都市文明中的跨物种情感史-第2张图片-捷宸网络

  其次是重建价值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,狗在农业社会中的角色迅速转变。19世纪至20世纪30年代,城市文明需要重新定义狗的价值,使其适应现代城市生活。《狗狗都市观》一书追溯了警犬在保护和帮助市民方面的历史,展示了狗在城市中的新角色。警犬的引入,不仅增强了市民的安全感,也证明了狗的潜在“暴力”可以转化为保护人类的力量。这表明,狗的行为并非天生,而是受到人类训练和教育的影响。

  《狗狗都市观》还提醒我们,现代城市不仅是人类的城市,城市的情感和精神也不应仅仅局限于人类。在城市化的过程中,我们不应忘记与自然和其它动物的联系。随着现代都市文明的发展,我们的情感和精神也应该与自然和谐共生。

  在中国,狗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。曾长期被视为忠诚和守护的象征,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。古代文献中,狗常被描绘为看家护院的忠实伙伴,其形象在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中也占有一席之地,如“天狗食月”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狗在中国文化中的角色逐渐丰富。在农业社会,狗不仅是看家护院的守卫,也是狩猎的助手。中国人对狗的认识也体现在节日和习俗中。比如,在一些地区,狗年被认为是忠诚和好运的象征。但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,狗在中国也面临着一些挑战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,流浪狗问题逐渐凸显,引发了公共卫生和安全的关注。同时,狗的权益保护也成为社会讨论的焦点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宠物福利和动物保护。我相信,《狗狗都市观》之于当下中国而言,也有值得探讨的意义。

  总之,狗在人类社会中的角色经历了从恐惧的对象到可靠的伙伴的转变。通过科学的方法和人类的教育,狗成为了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与人类共同构建了更加和谐的现代城市文明。

读书 | 小狗与大城:都市文明中的跨物种情感史-第3张图片-捷宸网络

  作者:韩 晗

抱歉,评论功能暂时关闭!